在我國,向珠峰峰頂發起的一次次沖鋒印刻了一代代測量工作者不屈不撓的決心與毅力。他們的故事詮釋了寶貴的登峰精神,值得每一個人致以敬意。
在這個特殊的日子,我們帶您回到3次珠峰高程測量的歷史片段之中,用3個關鍵詞再敘熱淚盈眶的記憶,讓精神財富更深地銘刻心中。

中國西藏自治區拉薩市西藏登山學校內有一座珠峰登山博物館。其中藏著一把高近6米的金屬梯,這是1975年珠峰高程測量時期在“第二臺階”處架起的“中國梯”。它的存在,恰詮釋了登峰精神中接續奮斗的珍貴信念。
由于中國未能在1960年留下登頂珠峰的影像資料,1975年,攀登珠峰的號角被再一次吹響。這一次的任務囊括科考目的,測量工作者深度參與其中,不僅將大地控制網推向珠峰北坡的3條大冰川,更帶回了中國第一次珠峰高程測量的數據結果——8848.13米。其中,珠峰峰頂的雪深數據由潘多測得,她正是中國首位登上珠峰峰頂的女登山隊員。
所謂“第二臺階”,即珠峰北坡8680米至8700米處的一面的巖石峭壁。由于高度近5米,幾乎完全直立,在沒有“中國梯”以前,這一段路曾是難以逾越的天塹。為了造福后人,1975年的那支隊伍不惜耗費整整一天,在高度缺氧的情況下將梯子用尼龍繩綁在4個打好的巖點上。此后,這把“中國梯”就在那風雪里,服務了將近33年。

時至2005年,國測一大隊的40名隊員沿著前人腳印再次踏上這片神圣之地。這一次,他們被授命帶回更準確的珠峰高程數據。前后約100天的時間里,這批隊員經歷風霜雨雪洗禮,也經歷生與死的考驗,用行動貫徹了忠誠與奉獻。
為了便與1975年的測量結果相比較,2005珠峰高程測量繼續沿用1975年的交會測量點。測量隊員需提前找到當年點位,并熟悉相關情況。
西絨布交會點是6個交會點之一。要到達這里,需要穿越中絨布冰塔林,再過一個冰川斷裂帶。而后,穿越西絨布冰塔林即可返回第二大本營。在找尋西絨布交會點的過程中,張建華突遇能見度不到5米的暴風雪,只得和兩個藏民在冰塔林中不辨方向沒命奔跑。由于天氣寒冷,人卻在出汗,他的袖口處結了冰柱,隨著跑動“丁零當啷”作響,成了驚險逃生途中最難忘的記憶。
而任秀波也在這場測量中遭遇過暴風雪的挑戰。彼時的他在B組承擔重力測量任務。行進至7500米時,暴風雪來襲,他收到下撤命令,卻沒有立即動身。由于擔心下撤后恐怕再難達到如此高度,任秀波毅然選擇脫掉鴨絨手套,徒手為儀器復溫,花費十幾分鐘測量了7790米的重力和衛星定位數據。在成功的那一刻,他的雙手已凍得失去知覺。

去年今日,中國2020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成功登頂珠穆朗瑪峰,中國第三次測得珠峰高程數據。這一次登峰的過程,更充滿了測量工作者對國家與事業的熱愛。
時過境遷,攀登與測量珠峰的裝備技術皆不斷演進。然而邁向世界之巔的路永遠充滿著挑戰。2020年5月6日,測量登山隊第一次出征沖頂,但由于北坳冰壁有流雪風險而下撤;5月16日,測量登山隊第二次向峰頂發起突擊,但受氣旋風暴“安攀”影響,7790米以上區域積雪過深,不得不再次下撤;5月24日,測量登山隊從6500米營地出發,第三次向頂峰發起突擊,方才最終得償所愿。
三頂登山帳篷在第三次沖頂的過程中被大風撕碎,修路隊員們不得不在海拔7790米的大風中擠在一頂帳篷里避風。即便如此,所有人都小心護衛著峰頂測量儀器,生怕儀器受到絲毫損傷。90后支援組組長蔡卿冒著流雪危險趕到7028米,不斷呼喚隊員們注意流雪,最終氣管著涼,好幾天咳嗽不止……諸如此類的小故事還有許許多多。正如國測一大隊隊長李國鵬所說:“改變的是人的裝備,不變的是人的精神?!北M管測量珠峰的過程總是艱難,但一代代人的赤誠從未改變。堅持之中,自有最深的熱愛。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座珠峰。”

珠峰不僅是那座高山,更象征著每個人心中不渝的追求。
2020珠峰高程測量任務中,華測研制的北斗高精度定位設備登上珠峰峰頂,成為了首次登頂珠峰的國產北斗定位裝備。值一周年之際,公司旗下各產品線產品將加入珠峰紀念logo,長久銘刻登頂記憶。
我們將牢記登峰精神,永攀質量高峰,將實現珠峰品質、打造卓越產品的初心貫徹始終。